某些活动(如弹钢琴、烹饪)为有针对性的练习提供了情境化的场所
原文:Some activities (piano, cooking) offer a situated venue for targeted practice activities
情境学习理论的一个问题在于,对于许多类型的学习,我认为认知主义的观点是正确的:有效的学习确实要求我们正视工作记忆、长期记忆、加工深度和熟练度等客观规律。但不幸的是,实现这一目标的标准方法(如提取练习、刻意练习)通常是脱离情境的,因此缺乏真实性,甚至显得「不合法」。
但我注意到,在我的一些追求中,这种紧张关系并不存在,或至少不那么尖锐。我每天都做饭,并且总是对学习新的烹饪技巧和食材充满兴趣。去年,我想练习处理更多不熟悉的粗粮,于是我干脆决定,每周至少有一顿晚餐使用一种不常见的谷物。我每晚的烹饪活动,为这种练习提供了一个天然的载体——这里请注意「实践」一词的双重含义,这恰好呼应了唐纳德·舍恩在《反思的实践者》中的观察。关键在于,这是一个真实的练习载体。当我每周有一晚用不常见的谷物烹饪时,我是在名正言顺地将烹饪作为一种情境化活动来参与;我并非在以脱离情境的方式,为某个日后「真正」的烹饪活动做准备。
我的钢琴练习也是同理。我通常每天弹一个小时。如果我想学习布鲁斯曲式,我就会每晚花二十分钟弹奏新的布鲁斯曲调。如果我想练习某些技术,比如琶音,我不会去做脱离情境的热身练习,而是会弹奏那些包含这些音型的乐曲。在整个过程中,我都在从事音乐创作。我沉浸在声音和情感的表达之中——我不仅仅是在为某个日后将要「正式」搞音乐的时刻做准备。我那一小时的钢琴练习(此处的「练习」取其作为一门技艺的真实参与之意——即我的音乐实践),也确实名正言顺地兼具了另一种练习(此处的「练习」取其为了刻意提升而进行的操练之意——如音阶练习)的功能。这样做的效率或许略低,但我对自己的进步感到满意。(注意:这一点与「典型的工作和表演环境并不构成刻意练习」的观点相矛盾,相关讨论见「刻意练习不必是乏味的」)
我们是否可能为其他的追求也构建一个类似的载体呢?为何这样做似乎很困难?我注意到的一个关键问题是,大多数真实的创造性项目,其「颗粒度」要大得多。晚餐每晚都不同,我也乐于每晚都彻底更换菜式。我在钢琴上弹奏的内容,也可以每隔几分钟就自然地切换。但如果我想理解强化学习,一种情境化的学习方式可能是去参加一场 Kaggle 竞赛,而那至少是一个需要数周才能完成的项目。这在概念性知识的真实应用中似乎相当典型。因此,挑战在于,找到一种既能合法地参与到该学科中,又能保持较小颗粒度的活动方式。
问:为何我认为很难在其他学习追求中,复制我那些天然真实的练习载体(如钢琴、烹饪)?
答:在钢琴和烹饪中,活动的自然颗粒度非常小,所以我可以合法地定期切换任务。但在概念性知识的真实应用中(如参加一场 Kaggle 竞赛),情况通常并非如此。
有两个反驳意见似乎值得注意:
-
我的钢琴和烹饪练习虽然颗粒度很细,但仍远不及间隔重复记忆系统中每个约 6 秒的复习那样细致!或许在钢琴上可以接近这种模式——比如给我一连串有趣的小乐句来弹奏!——但在烹饪中,这几乎是不可能的。
-
我算是一个能力不错的钢琴手和厨师。但如果没有进行过更多脱离情境的练习,我能在合理的时间内达到现在的水平吗?这些年来,我在钢琴上确实做过大量的这类练习。但在烹饪上,我几乎没怎么做过……不过,我也确实花了很长时间才成为一个好厨师。